编程

linux 中 init.d 文件夹的说明

1255 2022-05-13 12:54:28

一、简单说明

  /etc/init.d/etc/rc.d/init.d 的软链接(soft link)。可以通过 ll 命令查看。

ls -ld /etc/init.d lrwxrwxrwx. 1 root root 11 Aug 30 2015 /etc/init.d -> rc.d/init.d

  都是用来放服务脚本的,当 Linux 启动时,会寻找这些目录中的服务脚本,并根据脚本的 run level 确定不同的启动级别。

  在制作服务脚本的过程中,使用了Linux的两个版本,CentOS 和 Ubuntu,需要在两个版本中都可以开机启动服务。但Ubuntu没有  /etc/rc.d/init.d 这个目录,所以,为了保持同一种服务在 CentOS 和 Ubuntu 使用的统一性,将服务脚本(注:服务脚本在两个不同版本中是不同的)都放在 /etc/init.d 目录下,最终达到的效果是相同的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:在 CentOS 和 Ubuntu 两个版本中,除了服务脚本放置的目录是相同的,服务脚本的编写及服务配置都是不同的。比如 CentOS 使用 chkconfig 进行配置,而 Ubuntu 使用 sysv-rc-conf 进行配置。

  2 系统启动过程

  1)BIOS 自检 ,BIOS 的功能由两部分组成,分别是 POST 码和 Runtime 服务。POST 阶段完成后它将从存储器中被清除,而 Runtime 服务会被一直保留,用于目标操作系统的启动。BIOS两个阶段所做的详细工作如下:

  步骤 1:上电自检 POST(Power-on self test),主要负责检测系统外围关键设备(如:CPU、内存、显卡、I/O、键盘鼠标等)是否正常。例如,最常见的是内存松动的情况,BIOS 自检阶段会报错,系统就无法启动起来;

  步骤 2:步骤 1 成功后,便会执行一段小程序用来枚举本地设备并对其初始化。这一步主要是根据我们在 BIOS 中设置的系统启动顺序来搜索用于启动系统的驱动器,如硬盘、光盘、U 盘、软盘和网络等。我们以硬盘启动为例,BIOS 此时去读取硬盘驱动器的第一个扇区(MBR,512 字节),然后执行里面的代码。实际上这里 BIOS 并不关心启动设备第一个扇区中是什么内容,它只是负责读取该扇区内容、并执行。

  至此,BIOS 的任务就完成了,此后将系统启动的控制权移交到MBR部分的代码。

  2)系统引导,通常情况下,诸如 lilo、grub 这些常见的引导程序都直接安装在 MBR 中。详细过程,请自行 google

  3)启动内核,它首先会去解析 grub 的配置文件 /boot/grub/grub.conf,然后加载内核镜像到内存中,并将控制权转交给内核。而内核会立即初始化系统中各设备并做相关的配置工作,其中包括 CPU、I/O、存储设备等。

  关于 Linux 的设备驱动程序的加载,有一部分驱动程序直接被编译进内核镜像中,另一部分驱动程序则是以模块的形式放在 initrd(ramdisk) 中。

   Linux 内核需要适应多种不同的硬件架构,但是将所有的硬件驱动编入内核又是不实际的,而且内核也不可能每新出一种硬件结构,就将该硬件的设备驱动写入内核。实际上 Linux 的内核镜像仅是包含了基本的硬件驱动,在系统安装过程中会检测系统硬件信息,根据安装信息和系统硬件信息将一部分设备驱动写入 initrd 。这样在以后启动系统时,一部分设备驱动就放在 initrd 中来加载。这里有必要给大家再多介绍一下initrd这个东东:

   initrd 的英文含义是 bootloader initialized RAM disk,就是由 boot loader 初始化的内存盘。在 linu 2.6 内核启动前,boot loader 会将存储介质中的 initrd 文件加载到内存,内核启动时会在访问真正的根文件系统前先访问该内存中的 initrd 文件系统。在 boot loader 配置了 initrd 的情况下,内核启动被分成了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先执行 initrd 文件系统中的 init,完成加载驱动模块等任务,第二阶段才会执行真正的根文件系统中的 /sbin/init 进程。

  通过以上分析,grub 的 stage2 将 initrd 加载到内存里,让后将其中的内容释放到内容中,内核便去执行 initrd 中的 init 脚本,这时内核将控制权交给了 init 文件处理。我们简单浏览一下 init 脚本的内容,发现它也主要是加载各种存储介质相关的设备驱动程序。当所需的驱动程序加载完后,会创建一个根设备,然后将根文件系统 rootfs 以只读的方式挂载。这一步结束后,释放未使用的内存,转换到真正的根文件系统上面去,同时运行 /sbin/init 程序,执行系统的 1 号进程。此后系统的控制权就全权交给 /sbin/init 进程了。

  初始化系统,接下来就是初始化系统的工作了,/sbin/init 进程是系统其他所有进程的父进程,当它接管了系统的控制权先之后,它首先会去读取 /etc/inittab文件来执行相应的脚本进行系统初始化,如设置键盘、字体,装载模块,设置网络等。主要包括以下工作:

  (1)执行系统初始化脚本(/etc/rc.d/rc.sysinit),对系统进行基本的配置,以读写方式挂载根文件系统及其它文件系统,到此系统算是基本运行起来了,后面需要进行运行级别的确定及相应服务的启动。

  (2)执行 /etc/rc.d/rc 脚本。该文件定义了服务启动的顺序是先 K 后 S,而具体的每个运行级别的服务状态是放在 /etc/rc.d/rc*.d(*=0~6)目录下,所有的文件均是指向 /etc/init.d 下相应文件的符号链接。rc.sysinit 通过分析 /etc/inittab 文件来确定系统的启动级别,然后才去执行 /etc/rc.d/rc*.d 下的文件。

/etc/init.d-> /etc/rc.d/init.d

/etc/rc ->/etc/rc.d/rc

/etc/rc*.d ->/etc/rc.d/rc*.d

/etc/rc.local-> /etc/rc.d/rc.local

/etc/rc.sysinit-> /etc/rc.d/rc.sysinit

  我们以启动级别 3 为例来简要说明一下,/etc/rc.d/rc3.d 目录,该目录下的内容全部都是以 S 或 K 开头的链接文件,都链接到 "/etc/rc.d/init.d" 目录下的各种 shell 脚本。S 表示的是启动时需要 start 的服务内容,K 表示关机时需要关闭的服务内容。/etc/rc.d/rc*.d 中的系统服务会在系统后台启动,如果要对某个运行级别中的服务进行更具体的定制,通过 chkconfig 命令来操作,或者通过 setup、ntsys、system-config-services 来进行定制。如果我们需要自己增加启动的内容,可以在 init.d 目录中增加相关的 shell 脚本,然后在 rc*.d 目录中建立链接文件指向该 shell 脚本。这些 shell 脚本的启动或结束顺序是由S或K字母后面的数字决定,数字越小的脚本越先执行。例如,/etc/rc.d/rc3.d/S01sysstat 就比 /etc/rc.d/rc3.d/S99local 先执行。

  (3)执行用户自定义引导程序 /etc/rc.d/rc.local。其实当执行 /etc/rc.d/rc3.d/S99local1 时,它就是在执行 /etc/rc.d/rc.local。S99local 是指向 rc.local 的符号链接。就是一般来说,自定义的程序不需要执行上面所说的繁琐的建立 shell 增加链接文件的步骤,只需要将命令放在 rc.local 里面就可以了,这个 shell 脚本就是保留给用户自定义启动内容的。

  (4)完成了系统所有的启动任务后,linux 会启动终端或 X-Window来等待用户登录。tty1,tty2,tty3...这表示在运行等级1,2,3,4的时候,都会执行"/sbin/mingetty",而且执行了 6 个,所以 linux 会有 6 个纯文本终端,mingetty 就是启动终端的命令。除了这 6 个之外还会执行 "/etc/X11/prefdm-nodaemon"这个主要启动 X-Window

至此,系统就启动完毕了。

接下来就是执行 /bin/login 程序,进入登录状态

 

二、 init.d 目录包含许多系统各种服务的启动和停止脚本。

  /etc/init.d 里的 shell 脚本能够响应 start,stop,restart,reload命令来管理某个具体的应用。比如经常看到的命令: /etc/init.d/networking start 这些脚本也可被其他 trigger 直接激活执行,这些 trigger 被软连接在 /etc/rcN.d/ 中。这些原理似乎可以用来写 daemon 程序,让某些程序在开关机时运行。